新华社北京5月14日电(记者王晓洁 李江涛 叶心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期间,240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会场指引、文件发放、语言翻译、嘉宾接待、器材管理、酒店前台服务……每个环节、各个场合,都可以看到志愿者的身影。
笔挺的身姿、优雅的微笑、热情的服务,“亮丽”的背后,志愿者们经历了千挑万选、千锤百炼。那么,这些志愿者们是如何选拔出来的?他们又经过了怎样的培训?记者带你一探究竟。
优中选优,志愿者须为“多面手”
共青团北京市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参与论坛的志愿者全部选拔自高校,而且条件非常严格,可谓优中选优。同时,志愿者也都是来自在组织国际大型活动志愿服务方面经验丰富的28所知名学府,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1万多名符合条件的报名者还要经历面试,最终,2489名志愿者成功入选。
这些入选的志愿者们,有些曾留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有些则掌握多国语言。他们用自己的热情与才华,向外国来宾展示着青春中国的风采。北京大学俄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刘晨在此次峰会中担任小语种组的志愿者,除了俄语,英语、韩语和立陶宛语也都是她的“菜”。
专业技能优秀还不够,这些年轻的志愿者们可个个都是“多面手”。在外交学院学习英语口译的研究生李敏负责此次会议的技术保障服务,她回忆,面试时需要回答很多问题,比如:“一个嘉宾来到会场,说自己证件丢了,你会如何处理?”考验的是志愿者处理问题的能力。
全方位培训,礼仪、急救都要学
通过面试的志愿者还要接受全方位的培训,论坛志愿者工作的原则是“不培训不上岗,培训不合格不上岗”。志愿服务专家走进高校,开展通用知识培训。截至目前,已完成了13场、52课时的培训。此外,4月中旬,全体志愿者还接受了为期10天的集中强化训练。专家授课内容涉及基本知识、形势与安全、文化礼仪、应急处置、岗位对接等五方面。
“培训内容很丰富,礼仪礼节、急救知识都涉及了。”李敏介绍。外交学院世界经济专业研究生张睿淑在国家会议中心一楼大厅为参会者提供咨询服务,她告诉记者,会议开始之前,她已参与了两次演练,目的就是熟练掌握情况,做到万无一失。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会计专业研究生张卫国在酒店服务组担任志愿者,他告诉记者,志愿者接受的培训,不仅包括线下的面授课程,还包括线上网课,老师会在网上教志愿者如何用英语与外宾沟通。
共青团北京市委介绍,此次活动志愿者的着装采用了2014年APEC会议期间的方案,立领白衬衫的领口处有一粒醒目的红纽扣,外套也是中式的立领剪裁。志愿者们告诉记者,他们的服装都是量体定制,十分合身。会场内外,随处可见身姿挺拔的年轻身影。
愿为“螺丝钉”:做好点滴小事,承担社会责任
本次“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志愿者们都有过大型活动的志愿服务经历。在公共服务区引导和帮助国内外媒体人员的志愿者耿于婷,是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专业的一名研究生。她在本科时参加过冬奥会、达沃斯论坛的志愿服务工作,还是天津奥林匹克博物馆的一名常驻志愿者。
志愿者的工作十分琐碎,却又必不可少。不少工作在前台的志愿者,每天都会被问到“厕所在哪”“如何乘车”这类问题。他们不仅踏实地完成每项工作,并且嘴角总是挂着微笑。
“虽然我们做的都是小事,但在这个过程中开阔了眼界,受益匪浅。”张卫国说。他认为,大学生要具有社会责任意识,在业余时间投入志愿服务,也是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实践。
清华大学英文专业的大三学生朱海雯说:“‘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是今年我国非常重要的主场外交活动之一,我们作为大学生群体的一员,希望在这次活动中做好一个‘螺丝钉’,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