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说流行文化,还是说青春,“大姨”级人物张爱玲都是能排上号的。她曾自述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有刺,三恨《红楼梦》未完。最近,一家名为“新世相”的公众号,和书商联合推出“青春版《红楼梦》”,号称“为了让它再流行一次”。然而,这明明看起来是件推广传统文化的好事,却惹了众怒,不仅文化界嗤之以鼻,连年轻消费群众都纷纷怒当“自来黑水”,步调一致地给出一星差评。
从营销角度看,青春版《红楼梦》玩得一手好渠道。作为一家从浓浓的文艺青年腔开始做大的公众号,“新世相”成功通过热门事件的过渡,裹挟着一众粉丝,往创意变现的方向走,“逃离北上广”、“丢书大作战”在声量上起了很好的势头。这次的“青春版 《红楼梦》”,视觉上大胆起用粉红系,动用范冰冰等娱乐明星发微博,邀请好妹妹乐队和歌手陈粒制定主题曲和插曲,开发“红楼App”,满满的影视规格,溢出的“互联网+”、资源整合、娱乐化等,打法新潮,渠道广。
对于任何做文化推广、普及的手段,我是坚定的力挺派,乐见二次元、网生把传统套路拍翻在沙滩上。何况,这些手段,说实话玩得还挺溜,也是动用了不少资源。我双击666。然而,一句“225年出版史上最优质版本首次亮相”的宣传文案,坐井观天的嘴脸,激起满屏口水。渠道有多广,丢人就有多跨界。一个本来还挺有品格的公众号,草根时还是文艺之星,爬得高了,原来急功近利的猴子的红股,就全露出来给大家看见了。
内容失分,虚掷了渠道,只是第一步。整体的策略方向和对象的不匹配,则起了饮鸩止渴的效果。中国“四大名著”,《西游记》占住视觉向的一端,天马行空,受众年龄层广,电视剧逢假期必至。《红楼梦》 占住文字向的一端,历史哲学人情世态,包罗万象,字里行间张扬着世俗的想象空间。那些古典贵族的讲究生活,吃个饭要行酒令,唐诗宋词,家宴上焚的是“御赐百合宫香”,小盆景俱是“新鲜花卉”,喝的是“上等名茶”,摆的是价值连城的“慧纹”,各色旧窑小瓶中点缀的是“岁寒三友”“玉堂富贵”等鲜花草,洗个手,漱个口,盆盆钵钵,都是极致的讲究。所以,唯独“红学”,成为一门穷尽多少文人毕生智慧的显学。而影视剧的通俗化,一部1987版电视剧不惜工本才成为经典,后来者火候未到,哪怕是海选,也终湮没。另一方面,“《百家讲坛》说红楼”、“蒋勋说红楼”,有关注有争议,有口水也能有口碑。《水浒传》、《三国演义》 则介于视觉向、文字向两端之间,喜欢的各自体会各自妙处,广泛性也相应地介于《西游记》、《红楼梦》之间。
以视听上的耸人听闻为策略,青春化的文化推广,选择《红楼梦》 这样的文本,一开始就错了,有口水无口碑,有关注无争议,几乎一边倒地差评。往小了说,受众对《红楼梦》并不陌生,并不那么需要形式上的额外引导。往大了说,《红楼梦》 的讲究和仪式,在当下离高转化率更是距离太远。(令狐笑)